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教学大纲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2023版)
发布时间:2023-11-20 17:20:32 来源: 点击:

【课程编码】23TS0003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 时】48学时 【学    分】3学分

【理论学时】40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8学时

【课程类别】通识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校本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它是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和特色所在。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大学生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认识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根本趋势。

教学要求:要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内容】

导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四、课堂讨论题

1.通过几次评选活动思考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如此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2.同一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理论?

五、课外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二重分化,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5.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7.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2.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四、课堂讨论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成语《自相矛盾》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有何区别?

五、课外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五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4.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5.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6.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

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3.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难点: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3.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3.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检验标准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四、课堂讨论题

1.有用的就是真理?

2.莫泊桑花钱买踢,傻瓜相机的诞生,麦哲伦环球航行,人类征服天花等分别说明了实践和认识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课外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3.互联网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应当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这些影响。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当代大学生面向示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读。那么,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对复杂的价值世界,到底有没有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如果有,这一评价标准是什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文明及其多样性、社会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4.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5.文明及其多样性

6.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7.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8.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难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4.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5.文明及其多样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3.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四、课堂讨论题

1.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课外思考题

1.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联系的?

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4.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3.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6.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难点:1.如何深化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四、课堂讨论题

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呢?

2.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五、课外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4.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5.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7.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实质

5.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

6.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1.垄断利润的本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其实质

2.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征

3.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四、课堂讨论题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特征。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五、课外思考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都具有同样的私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明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遵循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的发展规律,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光明未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

2.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6.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难点: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3.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3.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四、课堂讨论题

1.恐怖主义和暴力革命有何区别?

五、课外思考题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难点:1.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1.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

2.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课堂讨论题

1.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2.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五、课外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价值?

【教学时间安排】

序号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导论

4

课堂讲授.提问

2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0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3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8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4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6

课堂讲授与讨论

5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6

课堂讲授.提问

6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2

课堂讲授与讨论

7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2

课堂讲授与讨论

8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2

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合计

40

【实验(实践)教学内容要点】

序号

实验(实践)名称

课时

实验(实践)内容要点

实验(实践)要求

场地

1

走进马克思观影活动

4

观看《青年马克思》、

《马克思是对的》、

《不朽的马克思(上下集)》

《领风者(七话)》、《寻访马克思(系列纪录片)》等

了解马克思的一生,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自行

安排

2

诵读经典活动

4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共产党宣言》、《实践论》、《矛盾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

认真阅读原著,提交读书笔记

自行安排

合计

8

【成绩评定办法】

1.成绩评定总则:成绩评定由课堂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课堂考勤成绩占10%,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主要依据考勤表、讨论、实践课的记录以及期末卷面成绩。

2.课堂考勤成绩评定:课堂考勤成绩占总分的10%,依据本学期课堂考勤记录给定。

3.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主要依据包括两次作业、笔记、课堂表现和实践成绩等。

4.期末考核评定: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占总分的60%,根据试题标准答案评判,坚持公平、公正、客观原则。

【推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8.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9.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10.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11.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有关说明(教学建议)】

1.解决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层次来灵活掌握,比如文科生,已有相关知识储备,可以粗讲内容,加强理论深度和广度。理科生可以联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

2.此门课程有高度统一性,突出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阶级性,相对较难理解。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与问题教学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编制:道法和原理教研室  张敏/ 审核:游学民)